德治的三点思考研究

时间:2023-06-21 11:58:32
关于德治的三点思考研究

关于德治的三点思考研究

摘要:关于德治,有一些基本问题尚晦暗不明。本文认为,德治的准确地说应是德化。德化,是为政者以自身之德示范、感召、感化。而政治之运作,直接依靠制度,根基在权力。二者的运作完全不一样,所以,不能把德化纳入政治。但为政者仅有道德能德化吗?不能。为政者应该有才。才内在地包含于“为政以德”之“德”中,通常把德理解为道德是不准确的。而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就是无为,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是融通的。

关键词:德 德化 德治 无为而治

德治何以可能?是乌托邦,是必然,还是可望尚不可及的可能?这是思考德治理论及其实现的人所关心的问题。目前,关于德治的讨论有很多,但是,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却还晦暗不明。本文试图就独立而又相关的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
一 “德治”应该是“德化”

人们讲德治,大多放在政治(政治学说或政治实践)的框架里讲,不离政治而言德治。试问:德治和政治是否可以直接地勾联?德治是否就是一种政治?为了不使这种勾联牵强,本文从运作方式来辨析二者。

德治如何运作?关于德治的表述很多,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是比较典型的。共之,即拱之,拱服之谓也。我以此言清理德治如何运作。

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北辰在此如何作为北辰?在这里,北辰所呈现的是“静”。这静,不是安静,不是沉寂,不是一动也不动,不是虚无。这静,不喧哗,不发号施令。北辰之静,是无言。这 ……此处隐藏6526个字……子》中找内证来言说“无为”,无为就是不“妄作”。妄,乃随心所欲;妄作,即肆意而为。“不知常,妄作,凶”。(《老子》十六章)故需知常,方可作,才会不凶而吉。这即是说,“无为”乃是:不为不该为之为,不为不必为之为;反之,要得道、循道而为。得道而为,“抱一为天下式”,(《老子》二十二章)譬如北辰。欲无为,需得道。在人世间,治国者(为政者)总是人,而道是浑然无形的,不可操作,故需为政者体道、得道,得道为德,故为政以德,也就是以所得之道治国,也即“以道莅天下”。(《老子》六十章)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,(《老子》三十九章)故以道治国,即无为而治。而“为政以德”也是“德者无为”。所以,无为而治与为政以德以及以道治国在道或者(得道为)德的意义上,融通无碍。

再问:对道家而言,德从何来?概言之,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,(《老子》十九章)也就是要修身(内圣)以得道。修身使人的一言一行合符中道,对百姓形成示范,为天下式,百姓心悦诚服而非迫于刑威而受感召,从而自化、自正、自富、自朴,实现无为而治,亦即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”。

是故,德化与无为而治在道和如何得道的意义上是相互融通的。由此而涉及——

谈德化只谈儒家,是不够的。无论作为清理古人的德化思想,还是作为现实借鉴,都有必要拓展视野。

以上所作的三点思考,其实是贯通的。

德不能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来操作,只能以为政者之德示范、感召、感化。如何才能示范?仅有道德,能合乎中道吗?不能。为政者不但应该有德,还应该有才。才,之所以内在地包含于德,因为道之在于人即为德。为政者有德,身正为范,不令而行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,不靠号令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也就是无为而治。

《关于德治的三点思考研究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